招商宏觀把握碳中和投融資良機碳中和債與綠色債券有望成為今年債券市場的重要主題
?事件:
3月22日,央行召開全國主要銀行信貸結構優化調整座談會。會議要求金融系統要“認識持續優化調整信貸結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貫徹“穩”、“進”、“改”三原則。其中,“進”字強調央行將“圍繞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撬動更多金融資源向綠色低碳產業傾斜”;商業銀行要“嚴格執行綠色金融標準,創新產品和服務,及時調整信貸資源配置”。這反映出央行正在創新運用貨幣政策與信貸政策工具,加快引導資金進入低碳領域。
以下為正文內容:
本月內,央行密集吹風表示,將圍繞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出臺結構性政策、設立專項支持工具,引導資本加速向低碳領域傾斜。這預示著“碳中和”主題將正式迎來政策風口,龐大資金可望在政策引導下重新配置。
一、政策發力,央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低碳領域資金配置力度
在2021年工作會議上,央行將“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勵機制”作為十大重點工作之一,并將其重要性列為保持穩健貨幣政策與發揮結構性政策之后,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3月21日,易綱行長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圓桌會議上表示:“用好正常貨幣政策空間,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再次強調政策支持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重要性。
本周,央行召開全國主要銀行信貸結構優化調整座談會,提出央行將“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引導商業銀行按照市場化原則加大對碳減排投融資活動的支持”,并要求商業銀行“嚴格執行綠色金融標準,創新產品和服務,及時調整信貸資源配置”。結合18日,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關于明確碳中和債相關機制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創新推出碳中和債產品可以看出:央行正在通過窗口指導與產品創新等方式,加大落實“碳中和”政策力度。我們在《穩字當頭、改革開局—第四季度解讀》報告中對此進行了分析預判,認為圍繞碳中和目標,加大結構性政策工具改革創新將成為今年貨幣政策的核心主題。
作為信用派生的主體,我國銀行系統在配置資源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信貸政策引導,央行將推動商業銀行精準支持碳中和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低碳轉型,為碳中和領域帶來增量資金。目前,商業銀行支持碳減排投融資活動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加大綠色信貸投放力度,二是開展“碳中和”主題金融產品投融資。鑒于綠色信貸投放需要銀行設置專業團隊識別判定,參與碳中和產品的籌資、認購顯然更容易短期取得成效。因此,交易商協會此次推出的碳中和債,可望成為商業銀行支持碳減排投融資活動的重要工具。
二、浪潮將至,碳中和債可望成為碳減排投融資重要工具
實現碳中和需要大規模投資,碳中和債券可望成為重要的專項融資工具。根據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的研究表明:為實現《巴黎協定》將控制溫升不超過1.5攝氏度的減排目標,我國需要新增投資138萬億人民幣;另據中國投資協會和落基山研究所估計,在“碳中和”遠景下,中國在可再生能源、能效、零碳技術和儲能技術等七項領域的投資總額將達到70萬億人民幣。對此,易綱行長明確指出:“實現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資,要以市場化方式,引導金融體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資支持。”而參與碳中和債券投融資活動無疑是符合市場化導向的支持方式之一:
對于融資者而言,發行碳中和債可以節省利息成本,激發內在動力。截至3月19日,市場共發行了19只碳中和公司債與中期票據,發行主體均為中央和地方國有企業,規模合計218億元人民幣。從評級來看,這些債券中AAA評級的債券數量為18只,平均利率3.67%,利率范圍:3.35%-5.30%;從利差來看,碳中和債比同一發行方發行的相同期限普通債券利率較低。分析可對標普通債券的碳中和債,發行利率低于普通債券的碳中和債共7只,占總數的63.6%;平均利差約為-31bp,顯示出碳中和債的融資優勢。
從市場反響來看,發行碳中和債已成為近期綠債市場的主力,并受到國際投資者青睞。2月10日以來,市場共發行綠色債券47筆,融資規模合計339.06億元。其中,碳中和債數量占比40.4%,規模占比64.2%。3月18日國開行發行的碳中和債,是首次面向國際/國內投資者同時發行的“碳中和”主題債,其中50%以上訂單來自于境外投資者。從認購情況來看,認購倍數達到8.19,體現出國際負責任投資者(PRI)對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的高度關注與充分認可。
對于投資者而言,投資碳中和債可以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獲取資本利得收益。盡管投資碳中和債所獲取的利息收益有時會略低一些,但在大量資金追捧認購的形勢下,碳中和債的價格存在上漲空間,投資者可望獲得資本利得收益。此外,由于碳中和債符合國內綠色債券標準,投資該類型債券將產生碳減排效益,滿足政策引導要求。對此,我們在《“碳資產”掘金:聚焦氣候債券》一文中進行了詳細論述,不再贅述。
三、發行良機,碳中和債相比綠債更具優勢
碳中和債的發行機制由四個方面組成:募集資金實際投向、募集資金管理、項目評估與遴選,以及存續期間信息披露。相比綠色債券融資工具,發行碳中和債除要求募集資金集中投向碳減排領域外,其它要求與綠色債券融資工具一致,甚至更具吸引力。
(一)篩選合格項目是發行碳中和債的關鍵
發行碳中和債券的關鍵是確保募集資金實際用于碳中和項目。根據《通知》要求,碳中和債的募投項目應符合《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或國際綠色產業分類標準,且聚焦于低碳減排領域,具體包括:清潔能源、清潔交通、可持續建筑、工業低碳改造等。因此,在募投項目方面,相比綠色債券融資工具,發行碳中和債并無更高要求。
通過分析比較央行《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0年版)》與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發布的新版《氣候債券標準》(ClimateBondsStandardV3.0),本文為發行碳中和債,吸引境內外機構投資者投資提供項目指引。
1.清潔能源。清潔能源是中外氣候項目標準一致鼓勵發展的重點領域,對清潔能源項目的認定均涵蓋對新能源的界定與對新能源相關項目的界定兩方面,但少數細節部分存在不同。從能源范圍來看,中外標準均將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能源視為新型能源,但對核電和水利發電的認識存在一定差異;從項目范圍來看,中外標準均將新能源裝備制造、設備項目的建設運營、新能源電力的傳輸儲存,以及電力設施節能等作為氣候債券重點支持的項目,我國出于低碳減排的需要,特別突出多能互補工程項目、分布式能源工程等項目的重要性,將其單列為清潔能源項目。
2.可持續建筑。中外氣候債券標準對可持續建筑項目的認定,主要涉及可持續建筑的新建/改造項目,可持續建筑的建設工藝與材料項目等方面,差異主要表現在參考的建筑能耗標準不同。
3.清潔交通。清潔交通是中外氣候項目標準鼓勵發展的另一重點領域,但標準差異較為明顯。中外標準對清潔交通項目的認定,主要涉及新能源汽車及配套設備、公共交通運輸設備及項目,清潔交通基礎設施等方面,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新能源汽車項目的評價標準不同,國內標準較為寬松,支持所有新能源汽車的零部件制造和產業化,但國際標準不僅排除了生物質能的新能源汽車,而且要求使用混合動力的新能源汽車碳排放符合國際標準;二是公共交通項目的評價標準不同,國內對公共交通運輸相關的審核較為寬松,但國際標準不僅要求交通工具需符合一定的碳排放標準,而且對運送的貨物有嚴格規定;三是清潔交通系統的評價標準不同,國內標準支持智能交通體系的建設運營,國際標準在支持智能交通、多式聯運物流樞紐等同時,還要求其節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需達到一定的標準水平。
4.工業低碳改造。國內關于工業低碳改造項目的標準認定可分為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即:CCS)項目與工業能效提升項目兩個方面;但氣候債券原則(CBS)尚未就工業低碳改造項目制定詳細的認定標準,現有項目的認定標準也更加嚴格。如:CBS要求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項目的碳捕集效率需達到100%。
(二)做好募集資金管理,獲取閑置資金投資收益
作為發行支柱之一,募集資金管理是影響碳中和債發行的核心環節。根據《通知》要求,碳中和債的發行方要設立資金監管賬戶,嚴格按照發行文件中約定的用途使用募集資金,確保專款專用;募集資金可用于碳中和項目的建設、運營、收購及償還該項目的有息債務。這與綠色債券融資工具的發行要求相同。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通知》明確提出“在不影響募集資金使用計劃正常進行的情況下,經公司內部同意,可將閑置的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投資于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產品,如:國債、政策性銀行金融債、地方政府債等”;綠色債務融資工具則要求發行方承諾將所募集資金全部用于綠色項目。因此,在提高資金效率方面,碳中和債相比更具優勢,值得發行方關注把握。
(三)發行機制相對靈活,并具有綠色通道優勢
項目評估與遴選方面,相比綠色債務融資工具要求發行人在注冊文件中明確披露綠色項目的具體信息,碳中和債申報時對募投項目的要求較為寬松。《通知》明確提出“如注冊環節暫無具體募投項目,發行人可在注冊文件中披露存量綠色資產情況、在建綠色項目情況、擬投綠色項目類型和領域,以及對應項目類型環境效益的測算方法等內容,并承諾在發行文件中披露定量測算環境效益、測算方法和效果”,然后即可注冊。由此可見,相對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碳中和債發行更加靈活。
此外,《通知》提出“為鼓勵企業注冊發行碳中和債,交易商協會為碳中和債的注冊評議開辟綠色通道”,這與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綠色通道”制度安排相一致。
(四)信息披露內容增加項目實際或預期產生的碳減排效益
信息披露方面,《通知》要求發行方每年4月30日與8月31日開展兩次信息披露,這與綠色債務融資工具要求相同。但在信息披露的內容方面,除了要求披露募集資金使用情況與募投項目進展情況外,碳中和債還要披露項目實際或預期產生的碳減排效益。
三、市場啟示
為鼓勵實體經濟加快低碳轉型,央行等國家部委可望出臺更多政策措施,推動養老保險、銀行等機構加大向碳中和領域傾斜配置;上述機構也將采取行動,響應政策引導。在此背景下,碳中和債與綠色債券有望成為今年債券市場的重要主題,成為上述機構碳減排投融資的重要標的。建議投融資雙方在深刻理解碳中和債等相關產品特點及差異的基礎上,精準定位,把握“碳中和”主題帶來的市場機遇。
- 上一篇:法律文書寫作的幾大要素有哪些
- 下一篇:商標異議的一些常識